報導媒體:公共電視-我們的島
一群濕地生態參訪團,在荒野保護協會王俊明的帶領下,參訪冬山河旁的五十二甲濕地。2009年,荒野保護協會進入五十二甲濕地,展開調查與生態紀錄,並且開始濕地經營,改善環境。因為有著良好棲地環境,吸引了大量候鳥棲息,並計畫復育穗花棋盤腳、保護生長百年的風箱樹,維護濕地生態。
由於五十二甲濕地三分之二都是農田,結合社區力量,共同保護濕地,成為重要的事。於是在2014年,荒野保護協會與在地的利澤社區展開討論,如何引入遊客,透過環境教育,認識社區歷史和濕地環境。
濕地環境見學團到來,會先進入利澤社區,認識這個冬山河旁重要的河岸聚落。見學團來到孵蛋場,參觀曾在濕地上養鴨的人家,回憶當時乘船趕鴨收鴨蛋的濕地生活。現今因為水質污染,濕地內的養鴨戶已經消失。
社區一角,地上曬著黑豆,大家十分好奇。社區媽媽梅阿姨帶著大家來到黑豆田,說明利澤社區擁有的自製醬油傳統。梅阿姨將曬過的黑豆,放入鍋中煮熟,接著一一濾出再搬到庭院曬乾。曬乾的黑豆經過自然引菌,開始發酵,逐漸轉變風味。發酵完成的黑豆,加水浸泡,等待汁液入味,就可以加工製成黑豆油。
接著來到濕地,準備搭乘傳統鴨母船遊濕地,社區理事長說明,早期這是濕地唯一的交通工具。船夫撐篙,船在水面上划行,從水面看河岸,有著不同景觀。梅阿姨開始回憶濕地裡的農耕生活。
濕地上的水域,一直有著布袋蓮入侵的問題,滿滿布袋蓮占據水面,影響生態。於是社區居民想出辦法,用木樁圍出隔離水域來清理布袋蓮。並在隔離水域復育不同水生植物。另外也選種菱角做為經濟作物,鼓勵農民生態種植,不要讓農地荒廢乾枯,保持濕地水域面積。一年多來,菱角開始收成,茂密的菱角田變成水鳥棲地。
眾人齊力守護五十二甲濕地,維持濕地的自然樣貌,但是破壞的力量,來自土地開發的浪潮。濕地旁的土地,大面積渡假村開發案正要進行。濕地內的農地上,也有農舍開發的壓力。面對開發問題,環保團體與宜蘭縣府進行討論,初步達成在濕地內管制排放水質,並禁止填土破壞水文的共識,保護珍貴濕地。
五十二甲濕地上,除了水域面積,也有廣大農業區域,甚至有一片農地上,沒有電線杆,只有蜿蜒農路,被喻為隱藏版的宜蘭伯朗大道,也同樣面臨賣地的開發壓力。面對農村賣地現象,宜蘭縣府希望鼓勵農民種植經濟作物,創造農業價值,減少農田地景毀壞,保護台灣農村的永續。
經過三星期的浸泡,黑豆汁充滿濃郁香味,梅阿姨開始把黑豆汁濾出,再倒進大鍋熬煮,不斷攪動防止燒焦,一燒焦,壞了味道,三個月的辛勞,就完全白費。最後倒出的原味豆油,就是最自然、最傳統的手作醬油,一個村落裡保存的老手藝,也是食安風暴下,嚴選的調味珍品。
五十二甲濕地,打破政府撥款保護的保育形式,由社團與社區共同合作,在生產與生態間,找出互利共生。保護濕地導入遊客,利用濕地生產農作物、加工品,增加農民收益,堅定農民保護農田濕地的決心。地方政府則希望透過良性循環,推動安心農業,農民安心生產,消費者安心食用,農地也能安心保存。
為了一片優美濕地,展開守護計畫,面對開發壓力,大家都在尋找一條可行的道路,讓萬物生態安全棲息,濕地子民安心居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