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

友善農法結合傳統鴨母船 五十二甲溼地發展生態經濟

宜蘭利澤五十二甲溼地,今年被納入國家級溼地,但地主擔憂會影響農業生產,群起抗議,長期經營五十二甲溼地的荒野保護協會,為了兼顧生產與生態,首次承租三分地,以友善方式種植稻米、菱角,不但吸引珍貴的水雉下蛋,還恢復利澤「鴨母船」文化,發展另類觀光,邀請民眾吃米兼捐款,讓當地看到不一樣的經濟模式。

《溼地法》明年上路,生態和生產成兩難
宜蘭利澤農家流傳著這麼一句話:「可以沒有腳踏車,但不能沒有鴨母船」,利澤位在蘭陽溪南端,因地勢低窪,以前長期依賴小舟運輸,說是水鄉澤國也不為過,而鴨母船就是他們賴以為生的交通工具,「老人家說,以前買東西、去親戚家,甚至連娶新娘都要坐鴨母船呢!」

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秘書王俊明說,鴨母船是當時最重要的運輸工具,每逢收割,農民會載著打穀機划向稻田,邊割邊打穀。

歷經數十年滄海桑田,水路變馬路,打穀機也被自動收割機取代,但利澤仍有少部分田區泡在水裡,成為高蹺鴴、小水鴨、黑面琵鷺的天堂,2007年,營建署將利澤五十二甲社區的濕地列為國家級溼地。

雖稱為「五十二甲溼地」,但溼地實際面積大約有290公頃,其中170甲被劃入國家級溼地,明年2月2日《溼地保育法》上路後,必須配合法規分區管制。然而,五十二甲溼地多半為私人土地,許多地主擔憂,未來興建農用設施會受限,這個月15日,300多人組成「地主權益促進會」,抗議內政部未與居民充分溝通,即把「良田劃溼地」。

友善農法,找出不一樣的經濟模式
但生態和生產真的無法兼顧嗎?一向以保護棲地為主的荒野,今年就嘗試了不同的路徑,向當地居民承租3分地,以不施農藥、化肥的方式種稻,首次收成400公斤,取名「五二呷米」,巧妙轉為「我愛吃米」的諧音,民眾捐款滿2千,就能獲贈2斤白米和紀念版竹飯勺,所得全作為棲地保育之用。

「這裡私有地多,我們應該以身作則,帶動地區看見不同的經濟效益。」王俊明說,不管是否被納入國家濕地,利澤仍以種稻為生,農民也知道噴藥對自己身體不好,只是受限產銷制度,一時半刻無法轉換,因此重要的是找出讓農民收益平衡的做法。明年荒野預計擴大到5公頃,直接邀請民眾認穀,未來也希望能申請營建署補助,輔導、培訓有心的農民自然農法。
不只種稻,荒野還清出一塊被布袋蓮包圍的水域,嘗試種無農藥化肥的菱角,營造水雉棲地,沒想到效果意外好,竟有三巢鳥窩、九顆蛋,明年打算擴種到2、3公頃,也進一步種水耕蔬菜、筊白筍等經濟作物,「劃為國家溼地當然會有點不方便,但可以轉個方向想,每個地區本就有自己的定位,這裡是涵養水源的地方,不適合蓋房子,如果能保留適當的農業生產,也是保留祖先傳承下來的土地風貌。」

發展鴨母船觀光,重溫祖先記憶
王俊明很能理解地主的反彈,他認為,營建署可以適時啓動《溼地法》中的補償或奬勵機制,例如計算農作物被鳥啄食造成的災損,發給補償金,要求農民不要網鳥、毒鳥,農民有了一定的收益,敵意就不會這麼高,也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土地價值,農民不只種稻賣,還是土地的守護者。

今年4月時,荒野買進10艘鴨母船,培訓當地居民,組成15人划船班,發展溼地遊憩,由他們自己述說家鄉故事;7月稻子收成時,還特別安排鴨母船載著打穀機人工割稻,重溫祖先舊夢。

這些作為,除了期盼帶給居民不一樣的經濟想像,無疑希望喚醒當地的歷史記憶,已經有許多居民看到懷念的鴨母船,直嚷著也要自己做一艘。「下個月我們還想多邀一點年輕人參與培訓,一來是長輩要顧農作,二來是希望讓年輕人參與,或許哪天他們回家時,可以坐著鴨母船,感受一下阿公、父親的時光。」

秋冬賞鳥季即將拉開序幕,今年11月初,黑面琵鷺已經光臨五十二甲濕地,上百隻小水鴨、鷸鴴科鳥類也翩翩降臨,王俊明說,今年鳥況比去年更好,民眾可以揪20人以上團體預約,乘坐鴨母船來趟1小時的溼地之旅,聽一聽大自然和這塊土地的聲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